展演培训

山东音乐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心得体会(七)

来源:山东省音乐家协会 2022-11-09 00:00:00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胜利闭幕。为全面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把握二十大报告的丰富内涵,推动山东音乐事业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山东省音乐家协会近日组织我省音乐工作者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交流体会活动,陆续在协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刊发音乐工作者代表的学习心得体会。

本质·本源·本心

——对二十大报告中有关“文化自信”表述的“三本”解读

省音协主席团委员、秘书长 吴可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谈及“文化自信”时提纲挈领式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笔者注意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一全新表述,是对此前“坚定文化自信”表述的进一步推进和延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在第二个百年征程开启伊始,以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和要求。与此同时,在这一部分的正文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出的“增强文化自觉”这一表述,也被二十大报告中“增强文化自信”这一最新提法所替代,笔者认为这是在形而上学层面的一次扬弃式推进与发展,其既有对过往理论内涵的综合思索,更有对当下文化发展现状的精准定位。

换言之,从此前的“坚定文化自信”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从此前的“增强文化自觉”到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增强文化自信”,字里行间的细微差别反映出的却是“斗转星移”式的新变化和新局面,那就是: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十年间,中国文艺界在艺术实践和创作过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文艺作品的民族性、本土化特质体现有了广泛自觉的审美观照和全面主动的立美实践,从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也反衬出文艺界曾经甚嚣尘上的以西方美学理论和标准对中国本土创作进行剪裁和评价的不对等局面已得到很大的改观。

的确如此,以这十年间中国生产的诸多“现象级”文化产品为例:《战狼》、《长津湖》、《金刚川》、《万里归途》等表现“犯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昭示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优秀主旋律电影,《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爆款”电视文化综艺节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沂蒙山》、话剧《白鹿原》等对红色革命文化进行当代审美重构的热门舞台剧目……无一不在彰显着当代中国文艺创作中寻根式的“文化自觉”。于是,在“文化自觉”已经蔚然成风且颇具规模的前提下,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文化自信”的全新表述便成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大文艺工作者艺术实践的行动指南,笔者在此粗浅解读如下:

一、本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涵养创作世界观与价值观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笔者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谈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现,其实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秉持。无论我们从事的是文学、影视、美术、书法或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哪一种,创作技艺的表达一定是建构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在“以文化人”中充分发挥艺术作品应有的社会价值伦理宣教功能。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广大艺术家的文艺创作绝不应该是单纯的自娱自乐、自恃高雅、自命不凡下的孤芳自赏,而是应当立足于现实,用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去诠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新人、去宣扬波澜壮阔的红色革命历程、去展现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新风貌、去引导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知。

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根本的文艺路线问题,其对标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中,实则映射出的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核认知深刻与否这一深层问题。这给我们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以哲学观层面的有益启示:文艺作品在本质上要具有认识社会、反映社会的功能属性,我们在充分肯定文艺作品作为精神产品范畴具有生产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文艺生产与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相通性。事实上,前些年历史影视剧创作中“呈现出去主流化、去中心化、去意识形态化的叙事方式…....通过演员颜值、夸张的剧情设计等方式博眼球,对历史缺乏深入的理解,带偏观众”的不良文艺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充分警觉和重视,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格局当下,面对鱼目混杂、泥沙俱下的各种外来文艺思潮的冲击,理性看待并辩证取舍,同时在“度”的有效把控中处理好文艺与现实政治的关系,确保文艺创作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高速前行,方为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之“道”。

二、本源:以中华气派和中华范式浸润创作美学观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等具体宏观要求,无一不是在指明:中国的文化发展在未来要实现“中华属性”的高度显性化!在笔者看来,文艺创作要体现出这种“中华属性”,就必须在作品中蕴含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重内涵基础之上的中华气派与中华范式,这种气派与范式一定是与西方的文化发展脉络相区别的,一定是符合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伦理价值观和审美习性的,一定是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文化体系比较中充满自信且具有主动话语权的。要做到上述要求,需要贯彻如下几点:

一是在文艺创作中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诉求进行熨帖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在西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中与波斯、古印度、巴基斯坦、古希腊着力并举。更重要的是,中华文化庚戌至今未曾断流,“在延续中华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兼收并蓄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充盈自身,呈现出意义的开放性、思想的丰富性”,从而具备了其他古文明所无法比拟的传承优势。也正是基于此,近年来每每成为“爆款”的文艺作品或文化产品,如电视剧《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舞蹈《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歌曲《万疆》、《西风》,交响乐《千里江山图》、《华夏之根》,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以及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等无一不是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诉求高度契合的产物。

二是要注重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体人格积淀,在集体人格的当代书写中来践行“两创”方针。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最终形态是这个民族的集体人格沉淀,并将中华文化的集体人格定位在“君子之道”上。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书写过程中,在“两创”方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人格理想”的描绘与传达始终是文艺创作形而上的根本思考,其像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合理有序地在艺术实践过程不断设问起“我是谁”。无独有偶,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也撰文中提出了“现代君子之风的审美构型”问题,并以“革命斯文、有为而中、以善润真、反思性人格”来概括现代君子之风的美学塑造特点,认为这是近年来推出的《装台》、《经山海》、《人世间》等获奖文学作品,《觉醒年代》、《山海情》、《光荣与梦想》等成功影视作品在核心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典型特点。可见,新时代体现现代君子之风的文艺审美构型的驱动力,在某种程度上是源自先秦时代的中国古典心性智慧传统。

三是要在中华美学精神的特殊色彩中叩响“世界之问”。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践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推动中华文化再度辉煌屹立于世界舞台中央的使命担当。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观念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既有共识应当寻求时代语境突破,在文艺创作中要致力于“世界的就是民族的”当代转化,“以中国式文艺现代性回应世界秩序变动中‘我是谁’的担忧,从而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明型崛起的广泛认同。”

三、本心:以“为了谁”和“如何为”构建创作人民观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自上世纪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中国文艺创作中的“为了谁”和“如何为”便成为了一贯而之的根本方向原则;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再次掷地有声:“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即使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可以看到,这段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论点进行具体诠释的文字,放置于今天依然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圭臬性纲领。

笔者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在实践和创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热爱人民”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以真挚的艺术情怀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去为人民创作大量可供其精神食飨的高品质文艺作品;其次,这些文艺作品如果要经得起推敲,必然是源自从人民中来的现实生活感悟在艺术上的升华;再次,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注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人文关怀,或全景、或缩影、或史诗、或断代式地展现着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此外,二十大报告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表述也再次提醒着我们,创作中必须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切不可唯利是图,甚至为了经济高回报而刻意创作三观低俗的文艺作品来迎合市场,要在文艺的独立价值中坚守为人民而作的可贵品格与理想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幸逢盛世!接下来,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本质、本源、本心的“文艺三观”思辨中去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文艺原创作品去讴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责编:王业夫
审核:武洪昌